易学研究

20世纪中国易学回眸
更新时间:2011-07-10

    20世纪的中国, 风雷激荡。社会历史发展, 经历借时代巨大变化。先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批判封建文化而开展新文化运动. 继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消除污泥浊水而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易学研究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革而不断呈现新面貌,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果。说100年来的易学发展,胜过以往1000年, 绝非夸张,回眸百年易学研究.大体经历四个历史阶段.发展极不平衡。

  20世纪初,易学转轨之前奏(1900―1919)

  20对纪开初20年,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极不平凡。消王朝被埋葬, 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逐步退出思想阵地.以马克思生义为指导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镇的易学,亦随之发生新旧交替.进人易学研究转轨的前奏期。清末易学名流俞越于1906年逝世。他所著的《易贯》、《艮宦易说》、《邵易被原》《 易旁通变化论》、《周易互怵徵》、《卦气值日考》等九种著作,很快就被人们置诸脑后,传统经学,曾经辉煌百代,而今已成为过眼云烟。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对《易经》的评论,代表清代学者对晚撑的权威定论,很快就被疑古派推翻, 而代之以崭新的易学观。

   唐海宗《医易通说》(1910)继承发展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的医易用思想,开拓易学研究新领域, 在医易会通研究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这一时期突出的易学家.无疑首推杭辛斋。他在狱中得名家指点.对 《周易》有特殊领悟。他完后撰写了《学易笔谈》初集、二集,《读易杂识》、《易楔》、《易数偶得》等七种著作,融会象数、义理,开拓新的象数易学理论,成为科学易的先驱者。他广泛引用当时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论述传统易学中的卦气、纳甲、爻辰、先、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力图贯通古今哲学、科学、乃至宗教思想。杭辛斋易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易学研究转轨过程中的博杂现象,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浅层会通,亦反映古代风化的蜕变过程。

  清末民初,展现清代易学余绪者尚有刘师培、马其昶、廖平等。他们的易学思想,在文化巨变中大都缺乏新意而为时代呼声所湮没。不难看出,20世纪最初20年,易学思想的发展同《周易》变革哲学所能发挥的社会历史作用极不相称,易学同其他经学一样,无可奈何地面临历史批判的命运.不可能创立新的易学体系、撰写重要学术著作,这是很自然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易学转轨之初步(1919―1949)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严峻挑战,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严厉批判,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新文化,迅述普及。易学研究终于冲破经学藩篱,迈向新的历史的时期。易学研究转轨,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文易学脱颖而出。易学家们受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大胆抛弃封建时代“以传解经”的经学注疏传统。开始用西方近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周易》,令人耳目一新,当时的易学哲学大体分为两支。用近代的西方哲学测研究《周易》,首推冯友兰及其《中国哲学史》(1930―1933)他以实证主义方法分析《周易》哲学,把易学哲学引进高等学府课堂,《周易》哲学令人刮目相看。朱谦之《周易哲学》(1923),用周易阴阳学说,论述宇宙生命的运动变化独具一格。吴康《周易大纲》(1938),贾丰臻《易之哲学》(1941)都用《周易》原理及象数,论述宇宙运动的永恒性,揭示《周易》卦爻辞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坚持西方学术观点,看重《周易》蕴涵的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周易》,“五四”以后成为新方向,实为以科学方法研《易》的拓荒期。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7)、《周易之制作时代》(写于1935年)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周易》的开山之作。在学术界颇具影响,他最先揭示《周易》卦爻辞所反映的中国奴隶社会中渔猎、牲畜、商旅、工艺等方面的社会生活,确有振聋发聩之功。苏渊雷《周易会通》(1934)、金景芳《易通》(1941) 亦相继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分析《周易》哲学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宣扬民主精神与社会革新思想。由于他们的努力,《周易》理论研究同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相适应,而展现其光辉前景。

  以史证易.开拓易学研究新视野,是《周易》研究的又一新方向。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 的故事》(1926)、《论周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1930)以考古学方法研究《周易》,论证《周易》的作者及其产生的时代,将千百年来的经学研究方法远远抛在后面,胡朴安《周易古中观》(1942)、徐世大《周易阑微》(1947),力图从《周易》卦爻辞中捕捉史影,以史事证明〈周易〉卦爻辞的文化内涵,思路开阔,引人入胜,但不乏牵附之处。

    易学训诂,别开生面。《周易》一书,文字古奥,向称难读。于省吾、闻一多等,力图 结合甲骨文、金文、古文字学知识,对《周易》卦爻辞所涉及的名物、民俗作考释,还《周易》以本来面目。于省吾《周易新证》(1937)、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1994)、高亨《周易古经通说》(1943)、对《周易》的名称,性质,生产时代,卦爻辞所反映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古代风俗习惯,―一根据古文字、古文献作了考证、注释。他们既不重象数,亦不专谈义理,只在训诂释名、钩沉史事上下功夫,为后学者铺平前进道路。

  科学易破块启蒙,乃20世纪易学的新发展。受国外莱布尼兹、玻尔等著名科学家对《周易 》象数青睐的影响,我国不少近代科学家,独开新风,用近代自然科学成果阐述易学思想,亦以易学象数解释近代科学的某些原理,从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易著作,为易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领域。沈仲涛《易卦与代数之定律 》 (1924)、《易卦与科学》(1934),成为科学易的拓荒之作。他认为《周易》的每一卦,如同代数几何中的公式,在物理学、天文学中都有妙用。他的著作以英文发表,国内影响不大。造成较大影响的是薜学潜《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1937)、《超相对论》(为前书之普及本,1964年在台湾重版时改名《易经数理科学新解》)。此书将易学原理归结为易卦方阵演变定律,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狄拉克方阵算学,以及物质波、量子力学诸定律,都可用易方阵定律契合,此书一出,在易学界和科学界产生极大反响。他主张:“吾愿今之学者治《易》求诸物理,而治物理者求诸八卦。” 20世纪末,治科学易者蔚然成风,盖由此时开端。

   20世纪中叶,易学沉寂三十年(1949一1979)

  1949年新中国建立,社会经济基础及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地覆天翻变革。

  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清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打扫家门以利新的文化建设;一方面逐步实现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转换,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建立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此形势下,对传统思想文化实行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易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项批判继承任务,不可避免地出现裹足不前的困境。直到60年代初,才在学术界掀起关于《周易》的一次学术讨论。北京大学哲学系冯友兰教授,率先发表易学论文,《易传的哲学思想》(1960)、《易经的哲学思想》1961)。接着任继愈、李镜池、李景春、高亨、繁星等纷纷响应,掀起了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周易》的性质,《周易》的哲学思想等学术讨论。1961年李景春发表了《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接着发表续篇(1963),高亨亦发表《周易杂论》 (1962)、新版《周易古经今注》(1962)。自 1963年起,易学讨论转向《周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个别人物借口反对将《周易》思想现代化,着意把学术讨论引向政治思想批判,传布极左思潮,使这场易学讨论迅速陷于天折.留下极坏的思想影响 本来在易学讨论中 学者们正准备整理出版自己的学术著作.如尚秉和《周易尚氏学》1963年编成 李镜池《周易探源》, 亦于1962年编定, 都未来得及出版就被压下,直到80年代才得以问世。1975年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出版,可谓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由于学术界极左思潮作崇,学者们坚持“潜龙勿用”原则,易学研究实际上形成三十年沉寂的局面。个别学者仍在辛勤耕耘.熊十力的《乾坤衍》, 是在1961年问世的,但在学术界并未造成影响。

  这一时期值得重视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维汉墓《帛书周易》的出土。不过关于《帛书周易》的核释及研究成果,直到12年后才公之于世, 当时并未形成研究热潮。

    20世纪晚期,易学空前兴盛(1979―1999)

  20世纪80年代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学术文化界,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出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 易学研究出乎意料地迎来了空前兴盛的局面。1984年在武汉召开第一次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1987年在济南举行第一次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同时掀起了“周易热”易学队伍不断扩大 周易学会和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迅速建立,易学著作,易学刊物纷纷出版,学术研究会年年举办。甚至一年多次举行,易学研究不断开拓新领域,易学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周易》今译今注,百花齐放。

    近十余年来,《周易》今译、今注,不断翻新, 百花齐放,各有特点 李镜池《周易通义》(1981)、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1984)高亨《周易古经分注》(1984重版)是第一批注译著作.为易学研究提供了急需读物。1987年,同时有两部新注本出版:宋祚胤《周易注释与考辨》、沙少海《易卦浅释》。此后,随着“周易热”的发展,陆续有新注译本问世。黄寿祺、张善义的《周易译注》(1989),金景芳的《周易全解》(1989)、 周振甫的《周易译注》(1991)、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1996) 这批注择本,其注释的深度和精度都大有进步,反映了《周易》研究的新水平。刘大钧、林忠军的《周易与古经白话解》(l989)《周易传文白话解》(1993),徐子宠《周易全释》(1999)、取球柏《白话易经》(1993) 陈德述 杨树帆的《周易入门》(1999) 为广大易举爱好者提阅了入门读本.对易学普及工作作出重要贡献。新涌现了各种《周易》经传注译本.有的长于文字考订, 有的长于训诂诠释,有的长于 理集结评析,创立了《周易》注释的新体例,对《周易》的思想文化内涵,作出多学科、多角度的诠释,充分显示当代易学的时代精神与学术水准。

二、人文易学空前繁荣:

  《周易》在古代属于“化成天下”的人文学科,人们十分重视其经邦济世的义理,这一易学传统,在新时代发展为包罗甚广的人文易学。

    《周易》精湛的哲学思想以“五四”以来,就深受重视。冯友兰在第一次中国周易学水 术研讨会的《代祝辞》中,称周易哲学为富有辩证思维的“宇宙代数学”。“周易热”中首先突出的是《周易》哲学思想,张方文《周易思想研究》(1980),吕绍纲《周易阐微》(1991),张祥平《易与人类思维》(1992)罗炽主编的《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1994) 张吉良《 周易哲学和现代性会思想》(1996)唐明邦《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1999), 都着力剖析《周易》哲学。特别看重其以象数思维为特征的民放思维方式。李廉《周易的思维与逻辑》(1994) 着力探讨《周易》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引人深思。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周易》哲学作唯心或唯物的性质判断而深人探讨《周易》所启示的民族思维万法及其特色,探讨其自然哲学、历史哲学和逻辑思的固有特征《周易》美学思想受到重视,刘纲纪《周易美学》(1992),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1997)刘纲纪 范明华《易学与奖学》(1997)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掘发,填补了易学中的空白。

  关于《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多学科 多角度多侧面的审 视和分析 刘大钧《周易概规》(1986),宋祚胤《周易新论(1982),王振复〈巫术:周易文化智慧〉(1990),郭树森、张吉良主编《大道之源周易与中国文化》(1993)罗炽主编《中华易文化传统导论》(1995),翟廷晋《周易与华夏文明》(1995)周山《周易文化论》{1994},胡道静、戚文主编《周易十日谈》(1992),从不同角度阐述《周易》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贡献。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1995),发掘了周易卦爻辞中蕴涵的古代诗歌。程振清,何成正《太极思维与现代管理》(1993)周豹荣《易与现代经济科学》(1989 )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管理科学》(1991),余敦康主编《易学与管理》(1997)对《周易》的经世思想、管理思想作了全面阐述,突显了《周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周易》和易学研究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成为新时期易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安阳、庐山、西安等地多次学术研讨会上 对此进行了深入深讨。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1991)、《大易集要》(1994),《大易集述》(1998),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化》第一辑(1992)、第二辑(1993),《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1994)朱伯昆主编《易学基础教程》(1993),唐明邦主编《周易横录》(1986),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1999), 张吉良《周易通演》(1999),王炎升《周易经世学新论》(1999)都论述了《周易》和历代易学思想。对新时期人们营建进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古为今用的启迪作用,对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姜国柱《周易与兵法》(l997).为易学与现代化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出土后.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精心考证诠释,1984年在《文物 》上公开发表六十四卦经文。同时发表张政粮《帛书六十四卦跋》和于蒙亮《帛书周易》(1984) 引起海内好极大关注《帛书周易》研究.成为热队邓球拍《帛书周易校释》(1998)、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1992)韩仲民《帛易略说》(1997)是第一批学术研究成果。事隔10年之后,帛书周易传文开始发表,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1993),第六辑(1995),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1995)公开发表《帛书易传释文》共有《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六篇。从此张岱年、饶宗颐、严灵峰、朱伯昆、张政良、李学勤、余敦康、张立文、陈鼓应、廖名春等纷纷发表论文,掀起《帛书周易》研究新高潮。邢文《帛书周易研究》(1997)是第一部学术专著,对《帛书周易》的内容、结构、成书年代,卦序特点、学术渊源等问题都作了论述。《帛书周易》的出土,是20世纪易学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将与日俱增 。

  20世纪80年代.易学研究中另一学术新问题.同样掀起巨大反响。考古学家张政良于1980 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1984年为武汉召开的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提供论文《易辨近几年根据考古材料探讨<周易>问题的综述》首次提出“数字卦”问题, 主张八卦符号沿于上古占筮记录的数字符号。徐锡台、韩仲民等亦发表论文阐述此观点。为八卦起源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三、科学易异军突起

  关于《周易》同现代自然科学联系.不少当代科学家作了深入探讨.力图从易学思维中找到现代科学方法的微妙启示 这方面的学术著作不断涌现.在易学研究的百花园里,科学易竞吐芬芳。董光壁《易图的数学结构》(1987)、李树菁主编《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1990)、丘亮辉主编《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1993),徐道一《周易和学观》(1992)顾明《周易象数图说》(1994)焦蔚芳《周易宇宙代数学》(1995 ),董光壁《易学与科技》(1997),韩增禄《易学与建筑》(1997)、刘子华《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1989),商桂《易索》(1998),何世强《易学与数学》(1999),罗翊重《易经象数学概论》(1999等著作,剖析了《周易》及其象数模式同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地震等方面的关系。着重论述了《周易》的太极思维、阴阳观意、对称法则、互补原理等对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作用,显示了《周易》这―“宇宙代数学”的科学价值。与此同时,江同梁《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1990),邬恩溥,《周易中国古代的世界图式》(1988),黄寿祺、张善文选编《周易研究的论文集》第四集 (1990) 刘振蜂《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1993)等著作.着重论述了《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表明《周易》在古代不愧为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周易》同中国传统医学 、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召开过多次关于周易与中医学学术研讨会。 邹学熹、邹成永《中国医易学》(1987)、杨力《周易与中医学》(1989)、李浚川、萧汉明主编《医易会通精义》(1991)刘杰、袁峻《中国八卦医学》(1995)、黄自元《中国医学与周易原理》(1989)、刘长林《易学与养生》(1997)等著作,对医易会通思想、易学与养生法则作了全面而透彻的论述。科学易的异军突起,在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支持者,参与者大有人在,持批评态度者亦不乏其人。董光壁《易学科学史纲》(1993)对科学易与易科学作了正确界定.论述了易学与中国科学的三次高峰,分析了易学与中国科学的三次高峰,分析了易科学的困镜提出了易学的科学再造等新思路。

四、象数易复苏 易学史开卷

     80年代以前,象数易一直处于冷落局面。除尚秉和对易象有专门研究外 ,少易学家表明他们的研究不及象数。义理易得到弘扬,象数易无人问津。80年代以后 情况逐步改观,研究周易象数者, 除一些科学家外, 已有学者专门从事。 钱世明《易象通说》(1989)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集(1994)第二集(1996)等,刘大约主编《象数易学研究》第一集(1996)等 对象数易学历史与现状作了探讨 ,象数易同科学易的关系作了分析与展望。 易图亦随之受到特别重视。欧阳红《易图新辩》(1996)李申《易学与易图》(1997)对易图作了深入研究.正确评述易图在易学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在人文易、科学易、象数易大为兴盛的学术氛围里,易学史开始受到重视,并取得可喜成就,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一至四卷(1986一1989)对易学哲学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剖析 为易学史研究开辟道路 作出典范。廖名春等编著的《周易研究史》(1991)郑万耕《易学源流》(1997) 亦对易学发展历程作了简明论述。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1991)、王兴业《三坟易探微》1998)对易学前史评析,予人以深刻房启迪。易学史上著名人物的研究,亦已初步开展。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1987),梁绍辉《周敦颐评传》(1994)、卢央《京民评传》(1998), 唐明邦《邵雍证传》(1999)是对古代著名易学家进行个案研究的第一批成果,为今后易学名家个案研究,开辟了广阔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 。

五、《周易》辞书蔚为大现

  中国易学史上 80年代以前 没有一部《周易》辞典。随着“周易热”的高涨.《周易》爱好者日益增多。人们普遍自求编撰可靠的《周易》辞典.以应初学及研究之急需。多种《周易》书应运而生。几部辞典几乎同时间世。萧元主编《周易大辞典》、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张其成主绸《易学大辞典》张智文编《周易辞典》 均于1992年出版。堪称易坛盛况。伍华主编、卢叔度审定《周易大辞典》(1993)、朱伯昆主编《易学知识通览》(1993) 张其成主编《易经应用大百科》(1994)为易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广博的易学知识。详尽的参考资料.填补了辞书和易学史上的一大空白。

结 语

    以上粗略的勾勒,大体显示20世纪中国易学发展概况至于不同时期易学研究的具体内容。许多问题上针锋相对的学术争论.未及评述局限干反映易学研究的多学科 多角度多侧面的大致轮回 展示不同时期出现了哪些易学著作以及易学研究者何管活跃的概况1949年以后,台湾易学研究如取得丰硕成果,当另作评述。

回顾100年来的易学发展,初步形成如下印象。

  百年《周易》研究,走过十分曲折的道路,发展极不平衡,有零落也有复杂,有沉寂也有兴盛,社会矛盾愈尖锐,政治斗争愈激烈,易学研究往往被现实学术问题所掩盖:社会和平稳定发展时期,易学日益受到重视。百年易学研究,首先是扬弃沿袭干百年的经学注疏方式。逐步学会西方近学术研究方法,进而掌握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附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易学面貌不断发生变化易学的社会文化价值,也日益得到充分揭示易学有漫长发展历史。有多方面的学术文化价值。当前呈现的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交叉综合研究的格局。大体符合这一学科的内容和特点。人文易、科学易、象数易、管理易,齐头并进的现状.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现实的需要促成的。这种易学发展状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同易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定将不断涌现 端正易学研究指导思想.十分重要.不可只重义理而排斥象数,亦不可只重 象数而忽视义理。超越汉易与宋易的藩篱.根据易学本身的特点.易数同义理兼顾,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周易》与现代化这一现实课题,当长期重视,力求古为今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同时注重基础研究,对漫长的易学发展空,众多的易学人物;浩如烟海的易学著作,进行系统科学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清除笼罩易学的迷信色彩;剔除其神秘主义成分;使易学研究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前进。以自己的辉煌成果,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

                                                  作者: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


 

中国易学网http://www.zhouyi64.com——中国周易研究应用第一平台!
站长QQ:1318932802 周易研究与应用交流QQ群:216461253
邮箱:chinazhouyi@163.com 京ICP备10001008-2号 公安备案号:1101010200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