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研究

“五十以学易”释义辨真
更新时间:2011-04-24

“五十以学易”释义辨真

――闲云老叟

中文摘要:
  关于“五十以学易”的释义在历史上争论颇多,这是因为还没有一种说法是站在一个恰当的角度来解释他。“五、十”其实是指河图、洛书中位于中央的两个数字,它们在河图、洛书中占据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以五十来解读易经,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方为正途。孔子对河图、洛书的研究达到了精深的境地,这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体现出来,所以孔子才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关键词:河图、洛书、孔子思想、中庸之道
前言
  《论语•述而》中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一句,对于它的解释历来争论不休。
  有的认为易字有误,如《经典释文》中把“易”当作“如”字解,原句就变为:“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如可以无大过矣。’”(2)《鲁论语》读“易”为“亦”,原句就变为,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种解释的意思是:如果多给我几年,五十岁来学习,这样就可以没有什么过错了。
  有的认为,认为这个“加”字是与“假”字通假。据此推理说,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再给我些年月,五十开始学《易》,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有的认为,这个“五十”恐怕有所误,要将它改称“卒”字,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说明,孔子说五十才开始学《易》的。司马迁的《史记》也在讲,孔子晚年学《易》,韦编三绝,似乎已无懈可击了。
  有的认为“五十以学易”与阅历有关,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一七就有这样的论述:“此书(指《易》)自是难看,须经历世故多,识尽人情物理,方看得入。”(3)李鼎祚《周易集解》中也有这样的论述:“《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4)把这句话理解为以五十岁的阅历,五十岁的人生体悟来学《易》,也即是以“五十而知天命”的境界来学《易》,加上多年的学《易》基础,即“加我数年”,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以《易》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人生,可以无大过矣。
  以上的这几种解释,都没有站在易经的角度上来理解这句话,其实这句话是说,如果从五、十入手来学习易经,便可以领悟到宇宙的妙理、人生的真谛,进而拥有智慧,如此,人生旅途之中自然就不会有大的过错。
  以孔子生平行事来说明“五十”不可能是指五十岁。
  与有关传世文献相较,《帛传四篇》显然反映了孔子本身的思想转变。这一转变的原因首先在于孔子晚年演易的学思经历。据《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5)《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6)《汉书•儒林传》亦谓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7)今《帛传易》亦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8)由于这些记载在时年方面不甚一致,因此对于孔子演易一事,历来存在疑问。
  深入领会以上各条语意,并联系孔子生平行事,可以发现这些记载或许恰恰反映了孔子演易的过程。
  孔子所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当系发愿之语(《周易•乾坤凿度》用记事语气,不可信;应以《论语》为准)。
  孔子五十那年,公山不狃以费叛,召孔子,孔子欲往而未成行。此后,五十一岁直至六十八岁的十八年间,孔子或仕鲁,
  从中都宰、司空一直做到了大司寇摄相事;或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楚(叶)之间,畏于匡,厄于宋,失于郑,要盟于蒲,绝粮于陈,见讥于蔡、楚,颠沛流离,汲汲遑遑。在这时,孔子演易的愿望并未放弃,所以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的记载,特别是居住在陈三年、迁移到蔡三年这段相对安定的时间,孔子对易当多所用功及讲论,《缪和》、《昭力》应该就是这些时候孔子论易的记录,但以为这一时期孔子于易已臻于精深,则恐怕未必。
  六十八岁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

  此后直到去世的五六年间,孔子在鲁,“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9)于是孔子致力于整理诗书礼乐,作《春秋》。也就在此时,孔子对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史记》、《汉书》所载孔子晚而喜易,此之谓也。以孔子至圣,加之以特别喜好,用功甚勤,因此达到对易的精通并形成新的思想结晶,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据《史记•孔子世家》“其时季氏家臣阳虎囚桓子,季氏亦僭于鲁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10)在这段时间里,孔子有意于专心演易是可能的。也就在这几年间,孔子曾于鲁桓公庙观欹器,引申出谦、损之道,这或许是促使孔子演易的动因,也可能是孔子初步学易所受的启发。谦、损之道正是五、十之道内涵的外现,所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以做以下的初步理解,从五十入手来学习易经,来学习易理中的进退消长等义理,便可以领悟到宇宙的妙理、人生的真谛,进而拥有智慧,从而推演出人生的谦、损之道,知谦损之道,如此,人生旅途之中自然就不会有大的过错。《抱朴子•祛惑》载:“有古强者云:孔子尝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窃好之,韦编三绝,铁挝三折,今乃大悟”。(11)“今乃大悟”四字用来形容学易以至于“知”以后的思想状况,联系《帛传四篇》来看,应该是正确的。
  所以,可以肯定“五十以学易”应该不是指孔子在五十岁学易,孔子学易应该是一生的事,在七十岁左右易学水平至精深境地。

“五、十”究竟指的是什么

 “五、十”不是指孔子的年龄,也不是指孔子五十年的阅历,应该是指河图、洛书中的五、十这两个数字的。
  河图、洛书又是什么呢?它是中国古代的两幅神秘图案。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当审视、梳理河图洛书的历史踪迹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共识:河图洛书在先秦西汉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记载。《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12);《论语・子罕》称“子曰: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13);《管子・小臣》讲:“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14)以后,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杨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至于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各书上都没有明言。河图、洛书在宋代初年才被发现。它们始传于宋代华山道士陈抟,他提出的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载有《龙图序》一文,讲到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图洛书二个图式。但是,陈抟在龙图三变之后,没有提到河图洛书的名称。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所传《龙图易》,著书《易数钩隐图》,于是河图、洛书才为世人所知。宋代的象数学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图洛书这二幅图式推演而来的,从而,易学史上形成了用河图洛书解释八卦起源的图书派。洛书与汉初著作《大戴礼记》中记载的明堂九室,与西汉未年著作《乾凿度》中的九宫说,在9个数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礼义兼祭祀作用的建筑物,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总之,从现存的有关史料来看,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扑朔迷离,没有一个明确可靠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河图、洛书应该是存在的,所以孔子从五、十入手来学习易经是完全可信的事情。

  孔子所写的《易传•系辞上》叫它们为天地之数,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只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兴鬼神也。这十个数就可以概括天地万物变化之道,所以,《庄子•天运》记:“老聃谓子曰:‘于何求道’!对曰‘吾求诸数’。”(15)学习道,要从何学起?孔子明确回答,我要从数学起,这数就应该是河图、洛书中的数。在这些数字中,五、十是尤为重要的,可以肯定,五、十就是指位于河图、洛书中央的两个数字。

 “五十以学易”之真谛。

  河图之合为五,洛书之合为十。以五十位天地之心,土为天地之心,万物之本,其意义至深,其用广大,其道至玄,其理无穷,中五为仁,外十为智,所以孔子才道出了:“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学易名言。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这句话的真谛。
以河洛体用之数论“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从河洛体用之道、阴阳合体之数看,河图之合为五,存在于中数,代表道体。洛书之合为十,代表道用。学易,必须看明白易图――河图、洛书,因为易图为易学之本,如果本末颠倒,就很难学精,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是强调只有把易图看精,才可以研究明白易之象数。《易经正释》一书说:“天五地十,五为天地之心。天地之道由此见,人道由此立。故五十为图书之中数,犹易之太极也。太极在数曰一,在位曰中,在性曰至善,在气曰纯阳,为无始之始,万有之宗,老氏之天下母,即指此也。而其大包无外,广尽万类,故属天地之中,亦天地之所成。”,(16)河洛是易学之本,不穷河洛,难以见易学的全貌。所以《易匙》一书又说:“五十者,在数为河洛之中心,在易卦为中孚,孔子所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便是体会图数,观变易象中得来。有人误解五十是指年岁,而是言非。”(17)此即学易知五十,复见天地之心之证。
  就《洪范九畴》之数理论“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洪范易知》一书曰:“洪范总数共有五十,以象河图之中数,以明天地之中心,衍为哲理之中为皇极,便是虚其一,为形上之道;其用四九,为形下之器;宇宙万象皆含盖于此五十之数。”(18)洪是大的意思,范是规律的意思。《洪范》是天地大法之书,据史料记载,昔日大禹观洛书之数,衍为洪范,其数五十,以皇极虚其一,至中不变,象征宇宙之中心,正是古往今来,英雄豪杰至始至终所追求的道体。而外围以四九代替太极之用,广用之理无尽。故体用合一为五十之数,不离河图洛书之理,此是学易知五十之道也。
以大衍之数论“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思想不离易数河洛,我们可以从“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9)这句话看出来,这个道理是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之后,因材施教所讲出来的道理。大衍之数则是具体阐发。孔子晚年不得时运,从卫国返回鲁国,全心投入,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专心著书。《易大传》说...

 

中国易学网http://www.zhouyi64.com——中国周易研究应用第一平台!
站长QQ:1318932802 周易研究与应用交流QQ群:216461253
邮箱:chinazhouyi@163.com 京ICP备10001008-2号 公安备案号:1101010200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