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研究
文/唐明邦
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源远流长,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中已有“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记载。风水文化起初只是先民在选择居住点时,观察所在地理环境评其优劣的原始经验的总结,并无神秘性。它是上古流传给后世的一种草根文化,原先缺乏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后世学者踵事增华,不断丰富,分了不同派系,相互竞长争高,已成洋洋大观。而今风水文化正逐步走上高等学府课堂,其发展趋势,必将构建其完善的理论思想体系,形成中国建筑风水学。建筑风水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如何构建,是风水学同仁正在探讨的问题。这是一个好现象。
我是一个中国哲学研究者,对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略有兴趣。最近参加了在武汉大学召开的“近30年中国哲学的发展:回顾及展望”国际学术论坛,从海内外学者发言中受到不少启发。我想到汲取其中某些基本观点,对于指导易学与建筑风水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在此略谈一点体会。
首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之指导建筑风水文化研究,克服风水学理论分析的肤浅化大有帮助。
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领航靠的是指南针。当代一切理论思想活动的指南针,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干革命、搞建设、搞科研、指导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它,离开了就会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好比一把解剖刀。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决任何问题,要靠手中的锐利思想武器,才能迎刃而解,否则就会像陈毅同志说的“好比钝刀子切肉”,费力不得好,事倍而功半。科学泰斗钱学森同志多次发表论文,号召科学家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国学泰斗张岱年老师,晚年也再三指点后学要深研马列主义哲学。我们不应把先哲们的谆谆教诲,当作耳边风。要下决心首先提高自己的哲学思想素质,才能在建筑文化研究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建筑风水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把它同建筑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天文学、人文科学、美学的关系讲深讲透,令人信服,不深入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应当首先引起大家注意。
其次,要强化“问题意识”,开动思维机器,打开智慧之窗,把建筑风水学理论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人的思维能力要不断锻炼,才能日益锐利。思维能力好比一把刀,长期不用,就会生锈。思维能力的磨练,一靠社会实践,总结实践经验;二靠学习先贤著作,从中汲取智慧。要使脑子随时处于不断运转的状态,就要使它充满各种问题,迫使脑子运动,去解决面临的难题。为此,提出一个学术上的新概念,叫做“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有没有浓厚的“问题意识”是大不相同的。“问题意识”可以说是推动思维发展,推动学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的“问题意识”是最浓厚的。他的学生说,“子入太庙,每事问”。毛泽东同志宣扬孔子这一思想,也指导大家要善于“当好群众的小学生”,也要来个“每事问”。这里说的强化“问题意识”,是有针对性的,就是指研究发展建筑风水文化时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对于这些重大问题,目前还应加强“问题意识”,不要以为什么都已成熟了,已瓜熟蒂落,遇事可迎刃而解了。所谓“问题意识”,不是指随便提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一些开拓创新、别开生面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问题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影响构建 一门学科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关键性问题。
第三,群策群力,深入探讨、构建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研究的范式。
我前几年就曾建议,希望风水学界认真编撰一部《中国建筑风水学基础教程》。要编好这样一本教材,依我们编撰中国哲学教材的经验,是要花大力气的。《中国哲学史》教程已有三代作品,出版了10余套教材,当今中国哲学界仍在考虑如何建立新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问题。
什么叫“范式”?这是美国学者库恩提出的一个概念,学术界已取得共识。所谓范式,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也就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必须共同遵守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
每门学科有其不同的范式。那么作为中国建筑风水学的范式是什么?目前所共同遵循的范式是从哪里来的?现行的范式应不应有所转换?这些都是大家正在深思的问题。
我们处于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建筑问题与先贤大不相同,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判若天壤,风水学的范式理所当然应作重大转变。那么新的范式从哪里来?既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从前人的书本里照抄照搬,改头换面而来,要靠风水学界同仁自己动手群策群力来营造。构建新的建筑风水学范式,我认为先要弄清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初步考虑如:中国建筑风水学基本理论的介定;风水文化核心价值的阐发;建筑风水文化基本特征的综述;风水学操作规程的继承与创新;风水学不同派别理论的融通;风水学与其相关交叉学科的整合;风水学发展历史进程的科学梳理等等。当然,对于这些问题应当允许有不同看法,要坚持百家争鸣方针,但还须认定“同归而途殊,一致而百虑”的准则,才可能构建成共同遵循的范式。有了崭新的学科范式,风水学才可望在科学界站稳脚根。
以上是作为一个风水文化的门外人提出来的一些善意的设想与建议。但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当今建筑风水学界同仁,团结起来,开拓创新,奋发努力,早日编撰出一部建筑风水文化的传世著作,形成21世纪风水学的新范式,真正为风水学正名,造福子孙后代。
文章来源:中国风水学研究会http://www.zgfsxyj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