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动态

张涛院长《易学·经学·史学》再版发行
更新时间:2021-04-07

1234.jpg 

张涛院长所著《易学•经学•史学》一书再版,于20201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发行。

   本书涉及易学、经学、史学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甚至密不可分的学术领域。易学方面,将考察范围扩展至受《周易》及易学启示、影响的全部历史过程及学术文化现象,对一些易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如关于《易传》的学派归属,书中认为《易传》是战国时期综合百家、超越百家的产物,不能简单归入某一家。经学方面,对《诗经》《孝经》等儒家经典及经学发展史,对经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了系统考辨,并对20世纪儒家经典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史学方面,对汉代刘向等重要史家、史籍及其版本源流、思想内涵、史学价值等进行了深度探究。

   文章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

   附:

《易学•经学•史学》自序

 

张  涛

 

   本书收入的文字,是笔者二十多年来进行学术探索的一点心得和体悟,大致涉及易学、经学、史学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甚至密不可分的学术领域。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经传研究、易学研究已经走过相当长的发展历程,有关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直到今天还是一个学术热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研究往往只是在传统经学的范围内周旋,把注意力放在典籍授受、经传注释、学派演变等问题上,关注的是那些专门的易学著作,那些专治易学且有著述传世的易学家,而未能紧密结合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氛围展开多视角、全方位考察,致使易学史上的某些阶段几乎没有什么内容可讲。比如秦汉易学,以往对秦代、西汉前期、东汉前期易学的研究都显得有些薄弱。最近一些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出土的相关文献增多,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不过目前尚未见有什么根本改观。这就是说,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易学研究范围较窄,研究对象较少。我们应该摆脱传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束缚,将考察的范围扩展至受《周易》及易学启示、影响的全部历史过程和学术文化现象上来。易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周易》和易学启示、影响下的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包括曾经研究易学、运用易学的所有重要人物和著作的思想主张,而不管这些人物是否是有所师承的易学家,不管这些著作是否是专门的易学著作。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把握易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认识、解读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现象,从而推动易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笔者的易学研究,就是本着这样一种认识展开的。


   作为诠释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学以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和立足点,同时或隐或显地对其他各家学说兼收并蓄、综合去取,构成了一种方法独特、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积极的入世情怀的学说体系和理论学说。自汉武帝以来,儒家经学以其特有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社会被尊奉为统治思想和官方学术,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中华民族心理素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延续,都有过重要而深刻的启示和影响。所以在笔者看来,很有必要撰写专文,对《诗经》《春秋穀梁传》《孝经》等儒家经典及经学发展史,对经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特别是汉代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考察、深入研究,并且对20世纪儒家经典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探讨和认真总结,从而为人们在这些领域中进一步开拓创新提供重要的资鉴。


   我国是一个史学高度发达的国度,而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汉代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一批优秀的史家、史籍相继诞生,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司马迁及其《史记》。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学曾受到董仲舒的启发和影响,而这种启发和影响又是深刻的、多方面的。西汉后期的刘向、刘歆父子,也对史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此时经学繁盛致使史书未能在其父子共同撰成的《七略》中独立一类。另外,刘向编撰的《列女传》,作为中国第一部妇女通史,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巨,其版本流传、思想内涵、史学价值及文学成就等,都有必要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从而弥补学术领域的某些缺憾。这样,笔者就撰成了书中的相关文字。


   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中国传统经史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早先的兴趣和关注点是在先秦两汉,虽然曾经阅读、整理、征引过惠栋、钱大昕、邵晋涵等清代乾嘉诸老的学术著作,却也谈不上有什么系统、全面的考察和研究。然而,笔者始终不忘前辈学者这样的教诲:要搞好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必须吃透两头,在研究先秦两汉时,应注意清代以降;同样,在研究清代以来的学术时,也应该重视先秦两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面对这样一个学术高度,笔者自知难以真正企及,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力以赴之。于是,就有了书中关于清代以来易学、经学尤其是史学发展之内容的推出。


   至圣先师孔子曾这样评述自己的为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①]。孔子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激励着笔者的生活和工作。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笔者已于不知不觉中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是却丝毫不敢忘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在追求学术真理的道路上几乎没有懈怠过、彷徨过、消沉过,尽管取得的成绩还很不理想。真诚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得到学术前辈、学术同仁的指正和帮助,以使笔者一如既往地保持学术生命之旺盛活力,从而为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做更多有益的事情,这里先行致谢!

   另外还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撰写、编校本书的过程中,学生项永琴、王苏凤、张兵、袁法周、董焱、孙照海、袁江玉、李燕、张绪峰、汪鹏、范丽敏、王珊、蒿凤、金华、姜世东、王荣优、孔令昂、张倩郢、刘炳良、孙萍萍、苗盛林、孙世平、于磊、曹晓伟、王晓梦、熊艺钧等都提供了很多帮助,孙锡芳、任利伟、续晓琼、王冉冉、史海威等更是为书中的几处文字撰写了初稿,笔者也要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真诚地祝愿他们前程似锦,大吉大利!


                                              张 涛

                                           2011年10月   

中国易学网http://www.zhouyi64.com——中国周易研究应用第一平台!
站长QQ:1318932802 周易研究与应用交流QQ群:216461253
邮箱:chinazhouyi@163.com 京ICP备10001008-2号 公安备案号:11010102006191